1929年1月,井冈山上,枪炮声没停几天,红军就要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合围。据说,当年敌人为了吃下这块红色根据地,三省精锐联合上阵,成果却犹如蚂蚁啃骨头,耗费巨大却收效甚微。你可能觉得,这样的局面,红军还能扛得住?要是你住在那个时代,手里没几发子弹,桌上没一碗饭,你会怎么决策?更让人好奇的是,当时在井冈山的核心会场上,还发生了什么令人意想不到的争执和选择?今天,我们就来“围观”这场巨变背后的秘密,让你一次看个痛快。
红军到底是顶住了敌人的进攻,还是选择了战略撤退?这个问题,在当时引发了上下激辩。毛主席认为敌人大军表面上固若金汤,实际上后方虚弱,只要能绕道敌后“捅屁股”,就有破局的希望;朱德一向讲求稳中求胜,更偏向保守防守,没主张轻易撤离。但是,有的人觉得,井冈山是红军的“家”,坚守才是根本,轻言放弃就是对不起牺牲的战友。而另一头,彭德怀带着刚来不久的红五军,却被安排守最难啃的硬骨头,心里可真不是滋味。他要留下自己的人,但心里又在嘀咕:万一守不住怎么办?正在大家斗嘴的时候,毛主席却提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“换岗大法”,让两位得力干将对调岗位——连带着把战局悬念推上了新一轮高潮。究竟这背后藏了什么妙计,又会不会被敌人抓了空隙?真相还要往下揭。
会场的争论远不止换岗这么简单。你想啊,敌人大军像乌云压顶,武器精良,粮食充足,红军却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。有人坚决主张死守,因为这里不仅是红军的根据地,更是革命的象征,丢不起;有人则觉得灵活机动才是生存之道,毕竟打游击的“猫捉老鼠”套路才是红军看家本领。这种时候,像何长工这样的骨干,成了各方争抢的“香饽饽”。彭德怀非要他留下帮自己打游击,何长工其实也想随红四军出击,可大局当前,个人意愿根本不值几个钱。就像打麻将,明明一手好牌,却被牌友安排换了方位,还得照顾别人的心情。普通红军战士怎么想?很多人其实怕,怕打不过、怕被包围、怕挨饿,但更多的人明白,这是唯一能逃出生天的法子。不脱身,就是被包饺子。老百姓也很实在,看到红军在粮食紧张时,偶尔借一碗米、一捆柴,背后还偷偷议论:“这回,我们的小山沟还能守住吗?”
表面上,毛主席的战略安排似乎让局势稍稍平稳。但实际上,危险正悄然逼近。敌军看起来好像暂且不动,红军内部的分歧却越来越大。彭德怀留下守山,心里既有信心也打着鼓,毕竟地形不熟,弹药不多,一不小心就可能全军覆没。而且,红四军虽然人数多、战斗力强,但要突围赣南,路上还得穿越敌人封锁线,稍有不慎就有掉队、被包围的危险。有人说,这是“釜底抽薪”;也有人悄悄嘀咕,这是不是“割席断交”。反对者声音此起彼伏:“我们是来革命的,不是来送命的!”还有些人觉得,毛主席这回是不是有些太冒险?还有那个“换两何”的妙招,也不见得人人服气。此时的井冈山,表面上似乎风平浪静,红旗依旧高挂,但暗流早已在地下悄悄翻滚。
局势刚有一点紧张,命运却又开了个大大的玩笑。就在弹药几乎耗光、粮食快见底的时候,当地一位富农出卖了红军,把敌人带进了井冈山的后路。敌人大炮一轰,把木排守军压在底下,剩下能冲出来的只有二三十人。八面山失守后,井冈山门户大开,敌人一股脑冲向红军腹地。彭德怀当机立断,下令主力撤离,只留下部分兵力打游击。乍一看,这像极了“平静的湖面”,其实水下漩涡已经把人卷走。
正当大家以为红军山穷水尽时,局势突然来了个天翻地覆的大反转。彭德怀带领红五军绕出敌军合围,南下一路辗转,奇迹般攻下了瑞金。不仅如此,还和早已东进的红四军在瑞金会师,两支队伍一碰头,立马壮声势。谁能想到,曾经闹得最凶,最担心守不住井冈山的人,最后却成了反败为胜的关键。墙内开花墙外香,这句老话,这回用在红军身上再合适不过了。
而留在井冈山的何长工、王佐等人也没闲着。他们带着余部游击在密林中,时不时对敌人来个突然袭击,把敌人打得夜里都睡不着觉——草丛一响,大家都能跳三尺高。敌人以为红军已经是瓮中之鳖,实则自己成了惊弓之鸟。难怪有人后来感叹:“红军真是打不死的小强,东一榔头西一棒,哪怕身边只剩下几个人,都能杀出条血路。”
这局面,不仅让湘赣反动军队傻了眼,也让支持坚持、主张游击的那一派信心倍增。原本觉得胜券在握的敌军,突然发现自己成了“被围观”的对象,笑到最后的竟然是战争中最“灵活”的那一伙。谁又会想到,这一切的种子,其实在红军“分别冲锋”的那一刻就已经种下了呢?
眼看红军重掌瑞金、兵力重新整合,大家刚想松口气,祸不单行又来了波新难题。到了1929年三四月,正当红军准备趁胜追击时,蒋桂战争爆发。蒋介石不得不把调集过来围剿的部队重新分流,去对付李宗仁。这本该是红军喘息的大好时机,但现实偏偏像个搅屎棍——敌人突然撤兵,井冈山上乱作一团;红军游击队一路追击,缴获了大批枪械物资,看似风头无两,但这也意味红军的下一个对手马上变卦,随时可能卷土重来。而且,敌人撤退后留下的烂摊子、逃兵伤口、弹药缺口,哪一样都不是轻松能解决的事。
这时,内部矛盾反而加剧了。有人主张大干一场,一口气把失地全拿回来;有人怕敌人是“假撤退、真诱敌”,下一步会设下更大的陷阱,力劝稳打稳扎。各方争执更激烈,甚至有人怀疑:“是不是我们赢得太容易,是敌人背后还有更大的图谋?”团结一时可能容易,老问题一来就争得面红耳赤。红旗又插回老根据地,但和平并没有如约而至,红军还是得一边打仗,一边养伤,一边小心提防“天上掉下来的刀子”。
打了一圈,你发现没,所谓“英明决策”有时候还真没那么高大上。总有人说,毛主席高瞻远瞩,一分兵立刻扭转战局;可你仔细想想,这种大胆安排其实像是拆迁办现场办公,底下人只能见招拆招,大多数也就认命而已。什么“何长工笑着挑担子”,听起来多热血,实际上只不过是拎起来干呗,谁也逃不掉。彭德怀非要留下心腹帮自己守山,这算盘也挺自私。主席一句令下,全员调配,感觉像在下盲棋,谁是主角都说不准。
再看看对手,三省联军场面搞得热火朝天,到头来还是被“打游击”的小股部队吓成惊弓之鸟。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,最后被历史诗意一带,光辉战绩全成了胜利红旗。但话说回来,成功是“闯”出来的,那些反对意见,和人性的犹豫、彷徨,恰恰证明了这一路真不是“脚踩风火轮,天上掉下一块地”那么容易。
你要说毛主席的战略一片神机妙算,那请回想一下弹尽粮绝、地形不熟、敌强我弱时,那些真刀实枪的苦日子。很多震撼瞬间,不过是事后才添油加醋成的“传奇”。历史的大潮中,纠结、争论、分歧永远不会消失,领导人的“睿智”也就是胆大心细的冒险和被时间抬起来的判断。夸得再花,也掩盖不了这场搏命洪流的艰难和无奈。